我是不是不適合上班 文章首圖

我是不是不適合上班? 關於工作一年就辭職的Z世代初代思考

我是不是不適合上班? 為什麼裸辭?

這個問題在辭去了大學畢業之後第一份工作後,用104持續翻看職缺卻找不到任何投履歷動力之時冒出來。

大學畢業之後我順利的在中國找到第一份工作,這份工作待遇以不是頂大的畢業生來說很吸引人、提供住宿,也有往返台灣的交通補貼,看似美好的條件但我還是做不到一年就感覺自己快要失去以前的活力和生氣。

最近翻出了當時離職寫在手機備忘錄裡的文字,不敢相信這是才幾個月前的我的狀態。

持續10個月明明只要一半時間就能完成的工作,卻要在辦公室待滿8小時; 一周三次耽誤下屬時間開不完的胡扯會議; 當問題發生時總是檢討個人,而不願與團隊共同面對,還有更多公私不分的瑣事讓人徹底厭倦了。

我究竟在做什麼呢?

記得主管被逼著跟我進行形式化的離職面談時問了句:「在這段時間以來你有沒有從這份工作學到什麼?」

其實在入職的第二個星期我早已在房間大哭過一場,關於發生的那些五四三完全值得寫另一篇文章分享。

總之,那時反思自己可能是一顆爛草莓,還太年輕沒經歷過磨練,外加又是在疫情時期離鄉背井到異地工作,如果回此時回台灣還要再隔離,除了收不回已經支出的成本,又覺得太丟臉,於是硬著頭皮學習承擔自己所做出的選擇,下定決心再給這份工作一點時間。

我將二十幾歲最寶貴的資產「時間」投資於此,經歷了十個月的自我辯證,還是不能接受這個場域的枷鎖。

好險在工作期間遇到一位好前輩協助我披荊斬棘。

同樣作為前輩,我的主管是:「你現在經歷的這些我也經歷過,根本不算什麼,這裡都是這樣」;好前輩則是:「因為親身走過這些令人不快的事件,所以不希望後面的人也被一樣的對待」。

在職場上恰恰相反的兩種人,一種是用來警惕自己不要變成最討厭的那種人,一種則是能開拓你的眼界作為學習目標的人,告訴我不要討好冷漠,不要辜負熱情。

雖然我是一個剛出社會的菜鳥,但想朝著好前輩的目標努力,相信記錄這些經歷和思考可以幫助到跟自己有相同情況的你們。

所以這將近一年也不能說是毫無收穫,經歷了上述種種反而讓人更加確定:

如果要讓我為此改變,那必定得是為我所愛的人事物,而這些改變也是針對自己的不足或懦弱,如果要我改變自己的原則隨波逐流,絕不允許。

下了一個強而有力的結論之後,還是得面對找工作的現實。

對,我不適合上班,但我可以工作

離職之後去泰國獨自旅行了37天,考了潛水證照,期間遇到了形形色色的人,我是少數沒有在工作的純粹旅行者,這是最令我驚訝的一件事,原來有好多人可以一邊工作一邊旅行,也是這個部落格誕生的契機之一。

世界上有多少人,就有多少種生活,這也讓我開始思考上班的意義究竟是什麼。

相關文章: 泰國旅行 | 一個人旅行到泰國 龜島潛水天堂PADI考證攻略

其實在以農業為主的時代只有「勞動」,並沒有上班的概念,「上班」一詞是一直到了二十世紀初資本主義開始盛行之後,從事商業活動的中產階級人士他們的生活循環,辦公、下班、休息,再加上後來因為都市規劃出完善的大眾運輸系統而演變出來的通勤所濃縮而成的概念。

而這個從繁榮都會之中的規律誕生的辭彙,卻不知道從什麼時候變成了社會的潛規則。

其實仔細想來,工作與上班本來就是兩件事,前者是指「付出心力或勞力,為別人或自己創造有價值事物或勞務」,後者則是「在固定的時間到規定的地點工作」,所以上班其實是包含在工作的範疇之內。

我想要找的是工作所以不用被上班的定義綁住,可以突破界線往外去尋找更多彈性增加認知,獲得超出原本認知以外的錢。

寫到這裡,我沒有否定上班這件事的意思,畢竟朝九晚五的上班生活是大多數人生活中的一部分,也適合某一些性格特質的人,只是在這其中我們要能覺察到它並不是唯一的賺錢方式,更不是唯一能實現自我價值的管道。

我們是為了什麼而工作?

最好能滿足精神層面,為了興趣、為了幫助他人、為了發展天賦,現實面的考量不外乎是為了吃飯、為了賺錢,其實這些理由都是好理由。

要舉最不好的例子,那就如朝井遼小說改編的電影《何者》,故事圍繞在五位面臨畢業的大學生在求職過程中展現的種種人性,探討按部就班的人生公式。

細想這樣的牢籠早在開始求職的好幾年前,也就是學生時代就開始築起,困在他人給予的框架之中才是讓工作與生活讓人感到倦怠的最大原因。

我們被教育必須好好讀書考上好大學,未來才能有一番成就; 社會把努力工作當作美德,好像這是一條唯一道路; 卻沒有人教我們如何生活、找尋自己所熱愛,以及當理想與現實衝突時候該如何抉擇,這些哲學問題都再日常不過。

哲學思考不一定能當飯吃,但能幫助我們釐清人生方向,丹麥存在主義哲學家齊克果曾經舉過一個生動的例子:

人生就好像一個酒醉的農夫駕著馬車回家,看起來是農夫駕馬車,事實卻是那一匹老馬拖著農夫回家。

因為農夫喝醉了,根本沒有清醒的意識,然而老馬識途,因此能夠把農夫拖回家。

把人的一生就當作農夫駕馬回家的路,只有當一個人清醒的時候才能夠決定自己真正要走的方向、做真正的自己。

所以我們需要學習當一位清醒的農夫,懂得駕馬朝目標前進。

裸辭之後 關於工作的思考

1. 先問問自己想要什麼樣的「生活」

在找工作之前先不思考自己要什麼行業,要什麼職位,先問問自己想要什麼樣的生活,越具體越好,就像youtuber劉芒拜月老影片中所提到的找對象條件一樣清晰列出,這個原理就是「先知道自己要的是什麼」。

例如:我未來想要擁有一份可以帶著走的事業,不會被地域綁住可以遊歷各地,還有最重要的,不會影響我的身體健康。

那麼,我現在可能需要一份「在家也能完成的工作」,乘著後疫情時代工作型態的大改變,可以找尋那些「遠端工作」,不用去大都市租房子,省去租金、時間彈性,並且有多餘的時間同時經營自己的其他副業(長期目標),並存錢考慮去澳洲打工度假(短期目標),所以現在找的這份工作是為了未來的理想而先選擇的現實,很感謝家人願意這時候讓我暫時當一個家裡蹲。

2. 評估自己現有的能力能做些什麼? 有甚麼資源?

因為我從設計系畢業所以會簡單的平面設計、有攝影能力和文案撰寫能力,綜合起來目前能夠做的遠距職務是社群行銷或平面設計方面的工作,如果未來能繼續發展為數位行銷(數字分析),那就再好不過。

其餘的時間拿來投資在寫部落格,以及往外尋找合作機會,當然,沒有人能保證這件事的結果好壞。

3.執行 ! 不管是多小的步伐,先往前再調整

整個過程最重要的是,清楚自己現在在什麼位置,又是為了什麼而做出了選擇,決定之後就盡力做好並為此負責,最害怕的不是別人的批評,而是連自己都討厭自己正在做的事。

昨天看見了部落格的第一則留言,透過郵件回覆她之後收到一句:「謝謝! 你的資訊對我來說很有幫助!」,沒想到如此簡單的一句話竟然讓人這麼有成就感,成為自己寫部落格諾大的動力。

真正可怕的不是裸辭

因為最近有了一大段獨處時間寫部落格才察覺到,自己一直以來都有把當下的喜怒哀樂或是生活瑣事清單打在手機備忘錄的習慣。

從2017年起回顧起來發現多達785則,可能是一段文字,一句話甚至只有幾個單詞,恍然大悟原來自己一直在嘗試用文字記錄生活,其中有幾篇的內容、語氣和情緒甚至讓人一時之間不敢相信那是自己所寫。

所以裸辭並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不知道自己目前的位置在哪裡,不知道該往哪裡前進。

我們不是爛草莓,只是需要時間褪去包袱訴諸於內,而我們每一次的選擇,每一個人的人生,都是不同的旅程。

希望在這一個快節奏、瞬息萬變的時代,我們都能允許自己擁有思考的時間。


兩年後,2024年的我變成什麼樣子?

嗨,兩年後的我依然是一個打工人,部落格也以緩慢速度更新,雖然跟當初設想的遠端工作不一樣,但是在這段旅程中我多了太多寶貴的經驗,也認識了未來可以一起創業的夥伴。

2年期間,我多了許多來自不同國家的朋友,是真的會保持聯絡的朋友!也開始健身、考了APSI滑雪教練、英文口說有了非常大的進步。

短期目標會先去日本當滑雪教練,之後回台灣規劃品牌創業。

花了2年摸索整理了自己的想法,依然沒有非常確定那個終極目標是什麼,但是感覺迷霧逐漸散去,道路開始清晰了。

20241208

澳洲打工度假兩年後:這6段經歷比存款更值得

如何設計自己的人生?生活是一件需要一生完成的作品



推薦閱讀 :


如果喜歡這篇文章,歡迎分享並幫我拍手五下,也可以留言給我一起討論更多關於旅行、關於生活的心得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