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設計自己的人生?生活是一件需要一生完成的作品

「那你怎麼想呢?」

這句話,是我大學讀服裝設計系時,創意基礎課老師最常問我的問題。每當我將作品遞給他時,他總會輕輕地看一眼,然後把問題丟回給我,等我講完自己的想法,他在給予後續的建議。

彷彿作品的價值並不取決於他,而在於我自己怎麼看待它。

大一創基課第一次評圖

這個問題聽起來簡單,卻讓我學會了面對自己的創作——反思每一個筆觸、每一個選擇,甚至每一個「不完美」的地方。後來,我發現,生活也和作品一樣,沒有所謂的標準答案,重點在於我們怎麼去看待它、體驗它,並如何賦予它意義。

設計人生:這是我交給自己的作品

我喜歡把生活當作一件作品,細細打磨每一個瞬間,然後回過頭問自己:「你怎麼想呢?」

這個作品沒有規範的形狀,也沒有「完成」的一天。它像是一幅自由的畫布,堆疊著我的每一個身份、興趣與體驗。

我是滑雪教練,站在雪場上教別人如何在不穩定的地面找到平衡。

我是攝影師,舉起相機捕捉光影流動的瞬間,讓時間在快門聲中靜止。

我是部落客,用文字將生活的細節一一記錄下來,像是對過往的回應。

我也是普通的打工人,在澳洲果園裡揮汗摘果,在中國職場中學會面對壓力與挑戰。

在中國工作時離職前和朋友去屋頂酒吧

這些身份看似雜亂無章,甚至可能會有人覺得:「你做這麼多事,有什麼用呢?」

這時,我又想起老師的那句話:「那你怎麼想呢?」

對我來說,每一個身份、每一段體驗,都是我生活作品的一部分。而它的價值,從來不需要別人來定義。

Wabi-sabi:不完美才是真實的美

記得以前美術課時總提到中國畫裡的「留白哲學」,那些空間,是讓人呼吸和想像的地方。

這樣的精神也影響到日本的 Wabi-sabi 美學,它欣賞不完美、接受事物自然流露的痕跡,並在那些裂縫與留白中找到寧靜的美感。在設計和體驗人生的過程中,我也開始感受到:人生要在成堆的不完美中找到意義。

滑雪時,不可能永遠都在平整無障礙的場地,更多的是下午開始出現的那些被人們推擠出來的雪包,偶爾摔倒的痕跡更像是一種印記。寫作時,紀錄下的想法是當下的領悟,文字和想法不可能完整,但那些留白讓我看到自己的真實。

接受當下的自己並非容易之事。因為我們永遠可以更好,但同時又要學會看見現在的不完美,並在這種不完美中找到值得欣賞的地方。這本身是一件反邏輯的事。

用心體驗與反芻,讓作品有了生命

生活中真正有價值的,從來不是那些看似「有用」的事物,而是我們是否用心體驗,並在事後反芻那些經歷,讓它們成為生命的一部分。

「花時間旅行、滑雪、寫文章,這些事情有什麼意義?」

在澳洲的果園裡,我用雙手感受果實的重量,被炙熱的太陽曬得汗水淋漓,此時抬頭看著遼闊的天空,彷彿連時間都變得真實起來。

在中國工作的那段日子裡,我經歷了許多挑戰,試圖在與我背道而馳的價值觀中找到可能性,無數次在壓力和焦慮下反思自己的步伐。

在滑雪的過程,經歷一次次跌倒後重新站起來,用身體感受「平衡」,彷彿那片雪地,便是一幅不完美卻動人的作品。

這些經歷讓我明白,生活的深度不在於外在的「成就」,而在於你是否真的看見自己走過的每一步,是否願意停下來問自己聆聽自己內心真正的聲音。

{“NAME”:””,”BRG”:-77,”SAT”:0,”CLR_SH”:””,”DST”:””,”HGH”:0,”DSTS”:0,”SHP”:0,”FD”:0,”CLR_SHS”:0,”CNT”:46,”CLR_HS”:0,”FN”:”MT3″,”WRM”:0,”CLR_H”:””,”VGN”:0,”FS”:100,”GRN”:0,”SHD”:0}

生活是需要用一生去完成的作品

作品的完成,並非一蹴可及,它需要時間的堆疊,也需要留白的餘地。

我們的人生亦是如此。

那些看似毫無關聯的身份和興趣,終有一天會串聯起來,成為作品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而那些裂縫、那些不完美,則是作品最具靈魂的地方。

我的部落格、相機鏡頭、筆記本,都是我的工具,我用它們來記錄這件作品的每一筆、每一段。這件作品並不完美,也永遠不會真正「完成」,但每一個當下的努力、體驗和反芻,都讓生活變得更加飽滿、更加真實。

於是當開始覺得生活擁擠、思緒換亂時,反應機制便會告訴我,我需要空白的時間,回顧一切並詢問自己:「你想麼想呢?」

這句話,成了我面對生活的提問,也成了我不斷回應自己的方式。

我覺得,生活是一件需要用一生去完成的作品。

它的價值,不在於它是否完美,而在於我們是否用心去體驗它、反芻它,並賦予它意義。

我們可以永遠做得更好,但請記得,也要給當下的自己一份接納和溫柔,因為那些不完美的地方,才是生活最動人的部分。